<b id="btjrb"><listing id="btjrb"></listing></b>

<thead id="btjrb"><menuitem id="btjrb"><font id="btjrb"></font></menuitem></thead>

        正在閱讀:

        諾獎新晉得主戈爾?。貉芯俊鞍脒吿臁钡慕洕鷮W家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諾獎新晉得主戈爾?。貉芯俊鞍脒吿臁钡慕洕鷮W家

        戈爾丁此次的獲獎對于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9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永偉(《比較》研究部主管)

        202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揭曉。今年,這個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被授予了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laudia Goldin),以表彰她對女性勞動力市場問題的研究。

        應該說,戈爾丁此次的獲獎對于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從歷史上看,經濟學一直是一門男性占主導的學科。雖然在這個領域內,也存在著很多優秀的女性學人,但在很長的時期內,她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比如,新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貢獻了大量的理論模型,其中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目前依然是經濟學最為基礎的理論支柱之一。不少專業人士認為,依據其貢獻,她完全有資格獲得諾獎。但直到她去世,這個獎也沒有垂青于她。

        直到本世紀,經濟學界的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才得到了改變。2009年,伊利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因其在公共經濟治理方面的成就和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一起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后,埃斯特·迪芙洛(Esther Duflo)又因在全球減貧的實驗方法上的貢獻和自己的丈夫阿巴?!ぐ图{吉(Abhijit Banerjee),以及合作者邁克爾·克萊默(Michael Kremer)一起分享了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此,女性在經濟學界的力量才開始得到人們更多的認可和關注。此次戈爾丁再次以女性身份,并且是因對女性主義題材的問題研究而斬獲諾獎,無疑是經濟學界對女性力量的再一次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常的年份,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會由幾個學者分享,只有少數重量級的人物,如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讓·梯若爾(Jean Tirole)等,才會享受到獨得的待遇。因此,在開獎前,就有不少人猜測,如果戈爾丁獲獎,那么她大概率應該是會和她的丈夫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一起因在技術和教育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而獲獎。但最終的開獎結果則是戈爾丁一人獨得,并且表彰的理由也是其在女性問題上的貢獻。由此可見,諾貝爾獎委員會此次頒獎除了在表彰戈爾丁的個人貢獻之外,確實也有借機聲援女性主義的意圖。

        戈爾丁小傳

        1946年5月14日,戈爾丁出生于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她的志向是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但在初中讀到生物學家保羅·德·克魯夫(Paul de Kruif)的《微生物獵人》(The Microbe Hunters)后,她就被微生物學所深深吸引,從而致力于成為微生物學家。高中三年級時,她就在康奈爾大學完成了微生物學暑期課程。1963年,在從布朗克斯科學高中畢業后,她便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微生物學。不過,在不久之后,這個職業夢想就在另一位關鍵人物的影響下再一次改變了。

        在大二時,戈爾丁選了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的經濟學課。在學界,這位后來擔任卡特政府總統經濟顧問的經濟學家以呼吁放松管制著稱。在課堂上,卡恩以其獨有的滔滔雄辯把自己的理念闡述給了學生。這種學識和風度很快就吸引了戈爾丁。她后來回憶說“他很善于用經濟學來揭示隱藏的真相。就像當年克魯夫的故事讓我喜歡上了微生物學一樣,他的故事讓我喜歡上了經濟學?!痹谛蘖暳丝ǘ鞯恼n后,戈爾丁迷上了管制問題和產業組織。在高年級論文時,她選擇的題目就是關于對通信衛星的管制的。

        1967年,戈爾丁以全部課程優秀的成績從康奈爾畢業。隨后,她就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受卡恩的影響,她一開始打算選擇產業組織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從當時看,在芝加哥學習產業組織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當時的芝加哥學派正如日中天,包括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等產業組織問題的頂尖人物都坐鎮于此。要學產業組織,還有什么地方能比芝加哥更好呢?然而,命運的齒輪又一次轉動。

        1969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從哥倫比亞大學回到了母校任教,并開始為研究生開課。在經濟學史上,貝克爾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之前,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基本是和“錢”打交道的,但貝克爾卻不走尋常路,將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婚姻、家庭、成癮、犯罪等社會領域,由此引發了后來的“經濟學帝國主義”。雖然在當時的經濟學界,有不少年長的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不以為然,但對于年輕學者來說,他的這種路子確實非常有吸引力。當時正在修習博士課程的戈爾丁在選了貝克爾的課后,很快就迷上了這種研究方向,并放棄了原來研究產業組織的想法,在貝克爾的指導下開始了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從后來戈爾丁的研究路子上,我們確實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貝克爾留下的影響。

        由于勞動經濟學中的很多問題涉及對歷史問題的研究,所以戈爾丁也選了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的課。在經濟史學的領域,福格爾也是一位宗師級的人物。在他之前,雖然經濟史學家也會援引一些數據,但對它們的應用大多是停止在簡單的描述統計上。而福格爾則開風氣之先,不僅將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大規模應用于對歷史的研究,還提出了包括“奴隸制是有效率的”等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的觀點。不出意料,福格爾的研究路子又一次讓戈爾丁著了迷。受此影響,她最終決定將計量史學和勞動經濟學的交叉話題作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現在,她依然在這塊學術園地上耕耘。

        戈爾丁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于南北戰爭前美國城市和南方工業奴隸制的,指導老師是福格爾。1972年,她成功地完成了論文,并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正式取得博士學位前,戈爾丁已從1971年開始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執教。1973年,她跳槽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79年,她離開普林斯頓,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該校副教授,并于1985年晉升為教授。1990年,她加入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并成為了該系首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

        除此之外,戈爾丁還曾在1991年出任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副會長,在1999年出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在2013年出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并在1992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從1984年到1988年,她曾擔任經濟史領域頂級刊物《經濟史期刊》的主編。在1990年到2017年期間,她還擔任了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以下簡稱NBER)的《經濟發展中的長期因素》系列報告的主編——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兼職可能是對她來說最為重要的一個兼職,至于原因,將在本文最后揭曉。

        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戈爾丁收獲了很多榮譽,包括2005年美國經濟學會的“卡羅琳·肖·貝爾獎”(Carolyn Shaw Bell Award)、2009年勞動經濟學會的“明瑟獎”(Mincer Prize)、2016年的“IZA獎”、2020年的“歐文·普萊恩·內默斯經濟學獎”(The Erwin Plein Nemmers Prize in Economics)、2020年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s)、2021年的“進步社會獎”(Society for Progress Medal)——當然,還有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奴隸制、南北戰爭和工業化

        在學術生涯的早期,戈爾丁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對奴隸制問題上。圍繞著這個主題,她發表了很多論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和其導師福格爾合著的論文《解放奴隸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mancipation),她獨著的論文《城市奴隸制相對衰落的模型解釋》(A Model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Urban Slavery),以及《城市與奴隸:兼容性問題》(Cities and Slavery: The Issue of Compatibility)。她的第一本書《美國南方城市的奴隸制》(Urban Slavery in the American South)則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當時,歷史學界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奴隸制是和城市生活是不相容的。甚至有一些學者以此推論,正是由于城市化的推進,導致了廢奴主義在19世紀中葉的興起,并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然而,戈爾丁則在這部書中對上述觀點進行了駁斥。她根據當時的人口普查資料,以及大量從遺囑中挖掘出的數據證明,其實在當時的城市,對于奴隸的需求一直是上升的。針對一些研究中指出的城市奴隸數量下降的證據,她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相比于農村對奴隸的需求,城市對奴隸的需求更具有彈性。在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上,企業主即使不雇傭黑人奴隸,也可以雇傭自由的白人工人;與此同時,農場主們除了黑奴之外卻缺乏其他的勞動力來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城市對奴隸的需求仍然是上升的,但由于農村的需求更為堅挺,因而在均衡狀態下,就會出現城市奴隸數量下降的現象。

        隨著對奴隸制問題研究的深入,戈爾丁非常自然地將研究的范圍延申到了南北戰爭的影響上。關于這個話題,她最有代表的研究是和弗蘭克·劉易斯(Frank D. Lewis)合作的《美國內戰的經濟成本》(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在當時的學界,關于南北戰爭的經濟后果存在著很大爭議。一種觀點是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上經??吹降?,即認為南北戰爭掃清了農業主義的余毒,從而為美國的工業化掃清了道路。根據這個觀點,南北戰爭是美國工業化的啟動點,因此從經濟上看,這一仗打得非常值。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南北戰爭前后,美國的生產方式其實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動,因此南北戰爭所帶來的經濟受益并不明顯。恰恰相反,這場戰爭帶來了大量的傷亡,造成了大量的財物損失。如果根據這個觀點,南北戰爭這筆經濟賬就是不合算的。

        如何調和這兩種觀點呢?戈爾丁和劉易斯另辟蹊徑,并沒有支持上面的任何一方,而是根據兩派給出的論證,對南北戰爭進行了一次會計核算。他們根據資料,統計了戰爭帶來的直接損失,還利用各種資料對間接的損失進行了估計。結果發現,南北戰爭的成本非常巨大,從經濟上看,這場仗打得并不劃算。

        在因南北戰爭的研究接觸到了工業化話題后,工業化很快成為了戈爾丁的新研究領域。關于這個主題,她和肯尼斯·索科洛夫(Kenneth Sokoloff)完成了一系列的論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論文包括《婦女和兒童在美國東北部工業化中的作用:1820-1850》(The Role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Northeast: 1820 to 1850)、《共和國早期的婦女、兒童與工業化:來自制造業普查的證據》(Women, Childre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Evidenc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Censuses),以及《工業化的相對生產力假說:1820年至1850年的美國案例》(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Hypothe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American Case, 1820 to 1850)。

        雖然在戈爾丁漫長的研究生涯中,關于工業化問題的研究是短暫的,但對她本人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她在研究這個話題時接觸到了關于女性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則成為了她后續研究的持續主題。

        女性、事業和家庭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戈爾丁就將自己的重心轉到了對女性問題,尤其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遭遇的歧視的關注上。在這個領域,她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87年的《監督成本與性別職業分割:一個歷史角度的分析》(Monitoring Costs and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A Historical Analysis)、1988年的《最長工時立法與女性就業:一個重新評價》(Maximum Hours Legislation and Female Employment in the 1920’s: A Reassessment)、1989年的《已婚女性生命周期內的勞動參與率:歷史的證據和含義》(Life Cyc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Married Women: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1991年的《二戰在女性就業增加中的角色》(The Role of World War II in the Rise of Women’s Employment)、2000年的《管弦樂器的公正性:“盲演”對女性音樂師的影響》(Orchestrating Impartiality: The Impact of Blind Auditions on the Sex Composition of Orchestras),以及2002年的《避孕藥的力量:口服避孕藥和婦女職業以及婚姻的決定》(The Power of the Pill: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Women’s Career and Marriage Decisions)。

        此外,她還將上述文章中的主要觀點收入到了她2021年出版的專著《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歷程》(Career &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當中。鑒于逐一介紹這些文獻困難且乏味,這里將打亂順序,介紹一下這些研究的主要觀點。

        百年女性的差別

        戈爾丁指出,不同時代的女性對于勞動力市場的參與狀況,以及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是不同的。以美國為例,她按照出生時間,將百年間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分為了五組,并對她們的特點逐一進行了概括。

        第一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間,在1900-1920 年間大學畢業。對于這一組女性而言,成家和立業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從統計看,她們中的一半從未生育(或收養)過孩子,而另一半則生育了孩子。在未育的女性中,絕大部分曾經工作過,而有生育的女性則很少就業。

        第二組女性出生于1898-1923年間,在1920-1945間大學畢業。這一組人中較為年長的一批和第一組很像,結婚率極低;而其余部分則具有高結婚率,并且初婚年齡較低,還會養育很多孩子。在工作和婚育的選擇上,這一組女性很多是一開始會有工作,但當組建了家庭后則會退出勞動力市場。

        第三組女性出生于1924-1943年間,在1956-1965年間大學畢業。在所有組的女性中,這一組女性內部的相似度是最高的。她們展示了類似的抱負和成就,結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如果說第一組的女性是成家與立業“二選一”,那么這一組女性就是事業與家庭齊頭并進。并且很多女性即使在養育孩子期間會暫停就業,但在子女長大之后,依然會重回就業市場。

        第四組女性出生于1944-1957年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學畢業。這一組女性的特點是“先立業再成家”。她們比之前的女性更為重視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對于家庭的重視則相對放松。晚婚、離婚的概率比前面的幾組女性都要高。

        第五組女性出生于1958-1978年間,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這組女性汲取了第四組女性過于重視事業而錯失家庭的教訓,更好地調和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那么,為什么不同時代的女性在事業與家庭之間的抉擇上會具有如此重大的差異呢?關于這個問題,不同學科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社會學家會傾向于將其歸結于社會思潮的變動,政治學家會將其歸結于女性政治權益的變動,而作為經濟學家,戈爾丁則延續了貝克爾的傳統,從女性參與就業和進行婚育的成本和收益角度來對此進行了分析。

        勞動力市場的數據顯示,男性和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可以獲得的回報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或者說,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普遍的女性歧視。如果這種歧視非常強,那么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所能得到的回報就很低,因而從經濟角度看,她們與其去工作,倒不如回歸家庭;而如果這種歧視被消滅了,男女在市場上可以實現同工同酬,那么女性參與就業的激勵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也會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要解釋不同時代女性對事業和家庭權衡的差別,勞動力市場上女性歧視強度的變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

        “貪婪”工作與女性歧視

        為什么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存在著女性歧視呢?在戈爾丁之前,主流的解釋大約有兩種。第一種觀點來自于貝克爾,這種觀點將歧視歸結為一種觀念:由于雇傭者不喜歡女性,所以即使女性的實際生產率并不輸于男性,他們也不愿雇傭女性。而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則會被認為是為“口味”(taste)買的單。另一種觀點則來自于著名的勞動經濟學家雅各布·明瑟(Jacob Mincer)——也就是提出教育經濟學中著名的“明瑟收益率”的那位。這種觀點認為性別歧視問題可以由人力資本來解釋?,F實中,由于男女參與的職業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男性參與的職業通常有更高的教育要求,而女性參與的職業對教育要求則較低,因此作為補償,男性的收入就需要高于女性。

        上述兩種觀點哪一種更為正確呢?作為一名務實的學者,戈爾丁還是先從數據入手。她經過分析發現,男女之間的收入差異更多存在于同一職業內部,而非不同職業之間,因此明瑟提出的行業間人力資本差異說似乎并不足以解釋性別歧視。那歧視是不是來自于觀念呢?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在剛進入職場時,男女之間就應該有顯著的差異。然而,這一點和數據并不相符。數據顯示,在就業的頭幾年,男女之間的收入差別并不大。但是在工作十年之后,這種差別就體現了出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戈爾丁認為,其原因來自于男女之間工作特點的差別。眾所周知,在職場中,工作是“貪婪”(Greedy)的。愿意每天“996”、全天候隨叫隨到的員工會比只愿意“朝九晚五”規律工作的員工獲得更高的報酬。并且,在現實中,“貪婪回報”帶來的回報是非線性的。一個員工如果愿意比另一個員工投入多一倍的時間工作,其所得到的回報將會超過后者的兩倍。不僅如此,那些愿意更多加班的人還能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從而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給定這種情況,誰更能勝任“貪婪的工作”,誰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那么,男性和女性究竟誰更勝任“貪婪的工作”呢?一般來說,是男性。這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下,女性的性別角色被設定為了更為顧家。除了工作外,她們還需要承擔照料子女、處理家務等額外的任務。給定這些任務,女性就很難像男性一樣去“貪婪”地加班和打拼。因此,她們的收入和職業前景就受到了限制。

        應該說,戈爾丁的這個論斷是非常有洞見的。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在招聘女性員工時,都會問她婚育狀況。在同等條件下,幾年內沒有婚育打算,或者子女已經比較大的女性會比較受歡迎。按照戈爾丁的觀點,這就是因為在政府要求同工同酬的情況下,這些女性更容易承擔“貪婪”的工作。

        技術、制度與女性的崛起

        在明白了性別收入差異及其根源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了對女性歧視的消減,以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覺醒。

        對于美國的勞動力市場,這個問題曾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答案:是“二戰”造成了這一切。其理由很簡單:在“二戰”期間,大量的男性應征入伍,因而原本只雇傭男性的職位只能雇傭女性。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別無選擇,只能像男性一樣“貪婪”地工作。這一段經歷不僅喚醒了女性意識,也重塑了勞動力市場。在歷史課本上,講到這個觀點時,通常還會配上那張女性擼起袖子秀肌肉的著名“二戰”宣傳畫,其說服力非常大。

        但是,戈爾丁卻不像一般人那樣輕信這一切。她通過對數據的梳理發現,其實因“二戰”帶來的女性勞動參與率的上升時間很短,主要集中在1944年之后。并且“二戰”結束之后,這些女性就很快回歸了家庭。由此可見,“二戰”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帶來女性意識的全面覺醒,或者說,它的作用只是短暫的。

        既然流行的觀點并不正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覺醒呢?在戈爾丁看來,技術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像洗衣機等家電的發明就讓女性得以從很多家務當中解放出來。這樣,她們需要在家庭事務上投入的精力就少了,因而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參與“貪婪”的工作。而在所有的技術當中,戈爾丁強調最多的是避孕藥。

        1951年,匈牙利化學家喬治·羅森克蘭茲(George Rosenkranz)和他的同事們合成出了可抑制排卵的激素炔諾酮。最初,羅森克蘭茲是想用這種物質來防止流產,但他很快發現它對于防止女性懷孕更有奇效。于是,避孕藥就這么被發明出來了。1960年,避孕藥通過了美國食藥監管理局的審批,成為了處方藥。不久之后,各州又先后放松了對避孕藥的使用限制,女性由此可以自行根據需要進行購買。

        對于女性而言,避孕藥發明的意義非常巨大。這讓她們可以在享受性愛歡愉的同時,不再擔心意外懷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性解放的發生。對于勞動力市場來說,避孕藥的出現則讓女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掌握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時候要孩子。這樣一來,女性不僅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職業規劃,還可以更沒有顧慮地參與“貪婪”工作。

        對于避孕藥引起的“無聲革命”,戈爾丁進行了定量的分析。她發現,對于1970年進入大學的女性,由于當時避孕藥使用的要求還較為嚴格,因此她們中的一半在23歲前已經結婚;而對于1980年進入大學的女性,由于避孕藥已經放開,因此在23歲前結婚的比例就下降到了1/3左右。對應的,后一組女性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也提升了,勞動的報酬也得到了提高。

        除了技術之外,戈爾丁認為制度和法律也是影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參與和表現的重要因素。比如,她曾經對美國的“最長工作時間法”進行過研究。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很多州出于保護女性權益的考慮,出臺了對女性最長勞動時間的限制。然而,戈爾丁則用數據證明,這種刻意將女性視為弱勢群體來保護的法律雖然從短期看維護了女性的利益,但從長期看,它對于女性的發展則是不利的。其邏輯也非常直觀:這種人為的制度安排事實上固化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從而限制了她們參與“貪婪”工作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后來美國的女性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不合理的管制被取消了。

        性別歧視的度量

        既然性別歧視問題對于理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非常重要,那么,應該如何測度性別歧視?

        傳統上,經濟學家們傾向于用一些定量的方法來對此進行測度。比如,貝克爾曾提出了一個“歧視系數”。它用具有相同勞動力的不同人群間的工資的差別來刻畫歧視的狀況。比如,假設某雇主討厭黑人,他雇傭一個黑人的工資是w,而雇傭一個同樣勞動力的白人的工資是w(1+d),那么“歧視系數”d就可以用來刻畫他對黑人的歧視程度。簡言之,如果他愿意支付更高的溢價來雇傭非黑人,就說明他對黑人的歧視就越深。另一個更為復雜的測度的測算方法則是“瓦哈卡-布林德分解”(Oaxaca-Blinder decomposition),它借助于對不同群體之間的工資決定方程的回歸系數來對收入差異的貢獻進行分解,那些不能用所有可能的因素(如教育、經驗)解釋的部分就可以被歸納為歧視。很顯然,如果這部分在總的工資差異中所占比重越大,就說明歧視越嚴重。

        戈爾丁在關于性別歧視的研究中,發明了一種更為直接的做法:讓事實自己說話。在和她丈夫卡茨合作的一篇論文中,他們考察了一項有意思的職業招聘場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交響樂團開始通過“盲演”來挑選演奏者。也就是像《中國好聲音》那樣,招聘者在不看到演奏者的情況下僅根據聽他們的演奏來決定是否錄用演奏者。戈爾丁和卡茨發現,在實行這個制度之后,女性進入復試的概率大約提升了一半,進入最后一輪的概率提升了幾倍。他們發現,在這段時期,全美交響樂團中的女性比例上升了大約1/4,而增量中的1/3可以由“盲演”制度的普及來解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是由于性別因素被排除了。由此也可以反推,在原來的勞動力市場上,性別歧視究竟有多大。

        通過這個研究,戈爾丁不僅為測度市場上的歧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同時,這也為消除歧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

        技術和教育的賽跑

        在研究女性主題的問題時,教育問題是很難回避的。這是因為對于勞動者而言,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決定因素。因而,在專注于女性主題的同時,戈爾丁也順帶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教育經濟學家。

        在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她曾有大量的論文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比如《美國的中等教育畢業生:20世紀中等教育的演變與普及》(America’s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The Evolution and Spread of Secondary School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文就對美國中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影響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而和卡茨合作的《美國高等教育的形成:1890~1940》(The Shap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 to 1940)一文則著重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

        在她眾多關于教育的論述中,最為著名的是在其和卡茨在2008年出版的著作《教育和技術的賽跑》(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中的提出的觀點。在這部著作中,他們對教育、技術以及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個有趣的概括。

        具體來說,他們認為:當人們接受更多的教育后,其勞動力將會提升,由此經濟也會出現增長。當然,這里對教育的強調并不是說教育只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事實上他們對于政府治理、產權保護等因素也極為強調。

        在承認了教育對增長的作用之后,他們指出教育與技術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教育的發展也能夠帶動技術的進步,反之,技術的發展將會對教育提出要求,因而會讓社會產生出更多受過教育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術的進步面前,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可以得到的收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受過更多教育的人的工資會更高。不僅如此,由于受過更多教育的勞動力總是相對稀缺的,因此他們和受教育較少的人之間的工資差異將會不斷加大。因此,如果不同層次教育水平的相對比例保持不變,那么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之間的工資就會變得更加不平等。但是反過來,如果教育可以更為普及,更多人可以用同樣的機會來公平地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那么技術的進步將不僅不會讓不平等擴大,而是會讓不平等縮小。根據這個理論,那么教育的普及就不僅僅像傳統理解的那樣,只是一項對促進增長有效的政策,它同時也會成為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戈爾丁和卡茨對整個20世紀的美國經濟增長,以及不平等狀況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致的??偟膩碚f,在前70年中,伴隨著經濟增長,不平等出現了下降,而在后面20多年中,經濟增長的同時卻出現了不平等的上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戈爾丁和卡茨用自己的“教育和技術賽跑”理論對此進行了解釋,認為之所以在20世紀前期,增長會削減不平等,是由于教育的普及,這使得人們的教育水平足以趕上技術增長的步伐,從而讓多數人可以從容應對新技術提出的挑戰;而在20世紀后期,與增長同時出現的不平等上升則是由于教育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使得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從技術的發展當中受益。

        對現實問題的探討

        戈爾丁已經77歲,按照一般的職業安排,她這樣功成名就的人物早應該安享晚年了。但作為一名學者,她一直沒有放棄對現實的關注。當各種新問題出現后,她總是會十分敏銳地將它們和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看看這究竟會對自己關注的女性群體產生什么影響。

        她最近關注的問題是“新冠”疫情。在新近發表的論文《理解“新冠”對婦女的經濟影響》(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VID-19 on Women)中,她探討了“新冠”疫情可能對女性勞動力參與的影響。在她看來,疫情可能造成更多的家庭成員需要看護,而從性別分工的角度看,這些任務天然會被安排給女性。從這個角度看,疫情對于女性群體的打擊可能會比對男性群體更大。因而,在政策上,也應該給女性以更多扶持。

        此外,她還對老齡化問題進行了關注。目前,老齡化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面對老齡化的挑戰,很多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是鼓勵生育,用更多新生的人口來對沖人群的衰老。對于這種觀點,戈爾丁并不認同。她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女性被更多地束縛在家庭工作上,從而讓勞動力市場上的男女不平等表現得更厲害。相比這個方案,她個人更傾向于消除男女在退休時間的差異。她指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其實完全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工作更長的時間,但是退休制度卻限制了她們。如果可以放開對勞動力市場上這“半邊天”的退休限制,老齡化問題將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平衡事業與家庭

        在讀完了關于戈爾丁的上述介紹后,我想一定有朋友會問:戈爾丁為女性奔走呼喊了數十年,并一直致力于讓女性可以在事業和家庭之間進行平衡,那么,她自己做到了這一切嗎?她的人生幸福嗎?關于這兩個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

        雖然在事業上,戈爾丁顯然是一名“貪婪”的工作者,但與此同時,她并沒有耽誤自己的愛情和家庭。在擔任NBER系列報告的主編期間,她因工作原因結識了小他13歲的勞倫斯·卡茨。然后,他們開始相愛、約會,并最終跨越年齡的界限走到了一起。在一個訪談中,戈爾丁曾經向記者追憶過這段歲月,并十分幸福地說,在她和卡茨之間,有一個暗號,將“國民經濟研究局”稱為“國民經濟浪漫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omance)?,F在,她和卡茨都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每天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似乎已經找到了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好辦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諾獎新晉得主戈爾?。貉芯俊鞍脒吿臁钡慕洕鷮W家

        戈爾丁此次的獲獎對于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9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經濟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電話采訪。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陳永偉(《比較》研究部主管)

        202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揭曉。今年,這個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被授予了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laudia Goldin),以表彰她對女性勞動力市場問題的研究。

        應該說,戈爾丁此次的獲獎對于諾貝爾經濟學獎,以及整個經濟學界而言,都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從歷史上看,經濟學一直是一門男性占主導的學科。雖然在這個領域內,也存在著很多優秀的女性學人,但在很長的時期內,她們并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比如,新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瓊·羅賓遜(Joan Robinson)貢獻了大量的理論模型,其中的不完全競爭理論目前依然是經濟學最為基礎的理論支柱之一。不少專業人士認為,依據其貢獻,她完全有資格獲得諾獎。但直到她去世,這個獎也沒有垂青于她。

        直到本世紀,經濟學界的這種重男輕女的現象才得到了改變。2009年,伊利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因其在公共經濟治理方面的成就和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一起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后,埃斯特·迪芙洛(Esther Duflo)又因在全球減貧的實驗方法上的貢獻和自己的丈夫阿巴?!ぐ图{吉(Abhijit Banerjee),以及合作者邁克爾·克萊默(Michael Kremer)一起分享了201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此,女性在經濟學界的力量才開始得到人們更多的認可和關注。此次戈爾丁再次以女性身份,并且是因對女性主義題材的問題研究而斬獲諾獎,無疑是經濟學界對女性力量的再一次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常的年份,諾貝爾經濟學獎一般會由幾個學者分享,只有少數重量級的人物,如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Lucas)、讓·梯若爾(Jean Tirole)等,才會享受到獨得的待遇。因此,在開獎前,就有不少人猜測,如果戈爾丁獲獎,那么她大概率應該是會和她的丈夫勞倫斯·卡茨(Lawrence Katz)一起因在技術和教育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而獲獎。但最終的開獎結果則是戈爾丁一人獨得,并且表彰的理由也是其在女性問題上的貢獻。由此可見,諾貝爾獎委員會此次頒獎除了在表彰戈爾丁的個人貢獻之外,確實也有借機聲援女性主義的意圖。

        戈爾丁小傳

        1946年5月14日,戈爾丁出生于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她的志向是成為一名考古學家,但在初中讀到生物學家保羅·德·克魯夫(Paul de Kruif)的《微生物獵人》(The Microbe Hunters)后,她就被微生物學所深深吸引,從而致力于成為微生物學家。高中三年級時,她就在康奈爾大學完成了微生物學暑期課程。1963年,在從布朗克斯科學高中畢業后,她便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微生物學。不過,在不久之后,這個職業夢想就在另一位關鍵人物的影響下再一次改變了。

        在大二時,戈爾丁選了著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卡恩(Alfred Kahn)的經濟學課。在學界,這位后來擔任卡特政府總統經濟顧問的經濟學家以呼吁放松管制著稱。在課堂上,卡恩以其獨有的滔滔雄辯把自己的理念闡述給了學生。這種學識和風度很快就吸引了戈爾丁。她后來回憶說“他很善于用經濟學來揭示隱藏的真相。就像當年克魯夫的故事讓我喜歡上了微生物學一樣,他的故事讓我喜歡上了經濟學?!痹谛蘖暳丝ǘ鞯恼n后,戈爾丁迷上了管制問題和產業組織。在高年級論文時,她選擇的題目就是關于對通信衛星的管制的。

        1967年,戈爾丁以全部課程優秀的成績從康奈爾畢業。隨后,她就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受卡恩的影響,她一開始打算選擇產業組織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從當時看,在芝加哥學習產業組織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當時的芝加哥學派正如日中天,包括法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等產業組織問題的頂尖人物都坐鎮于此。要學產業組織,還有什么地方能比芝加哥更好呢?然而,命運的齒輪又一次轉動。

        1969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Gary Becker)從哥倫比亞大學回到了母校任教,并開始為研究生開課。在經濟學史上,貝克爾是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之前,經濟學研究的主題基本是和“錢”打交道的,但貝克爾卻不走尋常路,將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婚姻、家庭、成癮、犯罪等社會領域,由此引發了后來的“經濟學帝國主義”。雖然在當時的經濟學界,有不少年長的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不以為然,但對于年輕學者來說,他的這種路子確實非常有吸引力。當時正在修習博士課程的戈爾丁在選了貝克爾的課后,很快就迷上了這種研究方向,并放棄了原來研究產業組織的想法,在貝克爾的指導下開始了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從后來戈爾丁的研究路子上,我們確實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貝克爾留下的影響。

        由于勞動經濟學中的很多問題涉及對歷史問題的研究,所以戈爾丁也選了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的課。在經濟史學的領域,福格爾也是一位宗師級的人物。在他之前,雖然經濟史學家也會援引一些數據,但對它們的應用大多是停止在簡單的描述統計上。而福格爾則開風氣之先,不僅將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大規模應用于對歷史的研究,還提出了包括“奴隸制是有效率的”等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的觀點。不出意料,福格爾的研究路子又一次讓戈爾丁著了迷。受此影響,她最終決定將計量史學和勞動經濟學的交叉話題作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現在,她依然在這塊學術園地上耕耘。

        戈爾丁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于南北戰爭前美國城市和南方工業奴隸制的,指導老師是福格爾。1972年,她成功地完成了論文,并獲得了經濟學博士學位。

        在正式取得博士學位前,戈爾丁已從1971年開始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執教。1973年,她跳槽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79年,她離開普林斯頓,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該校副教授,并于1985年晉升為教授。1990年,她加入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并成為了該系首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

        除此之外,戈爾丁還曾在1991年出任美國經濟學聯合會副會長,在1999年出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在2013年出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并在1992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從1984年到1988年,她曾擔任經濟史領域頂級刊物《經濟史期刊》的主編。在1990年到2017年期間,她還擔任了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以下簡稱NBER)的《經濟發展中的長期因素》系列報告的主編——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兼職可能是對她來說最為重要的一個兼職,至于原因,將在本文最后揭曉。

        在數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戈爾丁收獲了很多榮譽,包括2005年美國經濟學會的“卡羅琳·肖·貝爾獎”(Carolyn Shaw Bell Award)、2009年勞動經濟學會的“明瑟獎”(Mincer Prize)、2016年的“IZA獎”、2020年的“歐文·普萊恩·內默斯經濟學獎”(The Erwin Plein Nemmers Prize in Economics)、2020年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s)、2021年的“進步社會獎”(Society for Progress Medal)——當然,還有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奴隸制、南北戰爭和工業化

        在學術生涯的早期,戈爾丁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對奴隸制問題上。圍繞著這個主題,她發表了很多論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和其導師福格爾合著的論文《解放奴隸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mancipation),她獨著的論文《城市奴隸制相對衰落的模型解釋》(A Model to Explain the Relative Decline of Urban Slavery),以及《城市與奴隸:兼容性問題》(Cities and Slavery: The Issue of Compatibility)。她的第一本書《美國南方城市的奴隸制》(Urban Slavery in the American South)則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當時,歷史學界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奴隸制是和城市生活是不相容的。甚至有一些學者以此推論,正是由于城市化的推進,導致了廢奴主義在19世紀中葉的興起,并最終引發了南北戰爭。然而,戈爾丁則在這部書中對上述觀點進行了駁斥。她根據當時的人口普查資料,以及大量從遺囑中挖掘出的數據證明,其實在當時的城市,對于奴隸的需求一直是上升的。針對一些研究中指出的城市奴隸數量下降的證據,她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相比于農村對奴隸的需求,城市對奴隸的需求更具有彈性。在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上,企業主即使不雇傭黑人奴隸,也可以雇傭自由的白人工人;與此同時,農場主們除了黑奴之外卻缺乏其他的勞動力來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城市對奴隸的需求仍然是上升的,但由于農村的需求更為堅挺,因而在均衡狀態下,就會出現城市奴隸數量下降的現象。

        隨著對奴隸制問題研究的深入,戈爾丁非常自然地將研究的范圍延申到了南北戰爭的影響上。關于這個話題,她最有代表的研究是和弗蘭克·劉易斯(Frank D. Lewis)合作的《美國內戰的經濟成本》(The Economic Cost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

        在當時的學界,關于南北戰爭的經濟后果存在著很大爭議。一種觀點是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上經??吹降?,即認為南北戰爭掃清了農業主義的余毒,從而為美國的工業化掃清了道路。根據這個觀點,南北戰爭是美國工業化的啟動點,因此從經濟上看,這一仗打得非常值。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南北戰爭前后,美國的生產方式其實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動,因此南北戰爭所帶來的經濟受益并不明顯。恰恰相反,這場戰爭帶來了大量的傷亡,造成了大量的財物損失。如果根據這個觀點,南北戰爭這筆經濟賬就是不合算的。

        如何調和這兩種觀點呢?戈爾丁和劉易斯另辟蹊徑,并沒有支持上面的任何一方,而是根據兩派給出的論證,對南北戰爭進行了一次會計核算。他們根據資料,統計了戰爭帶來的直接損失,還利用各種資料對間接的損失進行了估計。結果發現,南北戰爭的成本非常巨大,從經濟上看,這場仗打得并不劃算。

        在因南北戰爭的研究接觸到了工業化話題后,工業化很快成為了戈爾丁的新研究領域。關于這個主題,她和肯尼斯·索科洛夫(Kenneth Sokoloff)完成了一系列的論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論文包括《婦女和兒童在美國東北部工業化中的作用:1820-1850》(The Role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Northeast: 1820 to 1850)、《共和國早期的婦女、兒童與工業化:來自制造業普查的證據》(Women, Childre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Evidence from the Manufacturing Censuses),以及《工業化的相對生產力假說:1820年至1850年的美國案例》(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Hypothe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American Case, 1820 to 1850)。

        雖然在戈爾丁漫長的研究生涯中,關于工業化問題的研究是短暫的,但對她本人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她在研究這個話題時接觸到了關于女性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則成為了她后續研究的持續主題。

        女性、事業和家庭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戈爾丁就將自己的重心轉到了對女性問題,尤其是女性在勞動力市場遭遇的歧視的關注上。在這個領域,她發表了大量的論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87年的《監督成本與性別職業分割:一個歷史角度的分析》(Monitoring Costs and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by Sex: A Historical Analysis)、1988年的《最長工時立法與女性就業:一個重新評價》(Maximum Hours Legislation and Female Employment in the 1920’s: A Reassessment)、1989年的《已婚女性生命周期內的勞動參與率:歷史的證據和含義》(Life Cyc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Married Women: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1991年的《二戰在女性就業增加中的角色》(The Role of World War II in the Rise of Women’s Employment)、2000年的《管弦樂器的公正性:“盲演”對女性音樂師的影響》(Orchestrating Impartiality: The Impact of Blind Auditions on the Sex Composition of Orchestras),以及2002年的《避孕藥的力量:口服避孕藥和婦女職業以及婚姻的決定》(The Power of the Pill: Oral Contraceptives and Women’s Career and Marriage Decisions)。

        此外,她還將上述文章中的主要觀點收入到了她2021年出版的專著《事業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歷程》(Career & Family: Women’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當中。鑒于逐一介紹這些文獻困難且乏味,這里將打亂順序,介紹一下這些研究的主要觀點。

        百年女性的差別

        戈爾丁指出,不同時代的女性對于勞動力市場的參與狀況,以及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是不同的。以美國為例,她按照出生時間,將百年間的女性大學畢業生分為了五組,并對她們的特點逐一進行了概括。

        第一組女性出生于1878-1897 年間,在1900-1920 年間大學畢業。對于這一組女性而言,成家和立業是一個“二選一”的問題。從統計看,她們中的一半從未生育(或收養)過孩子,而另一半則生育了孩子。在未育的女性中,絕大部分曾經工作過,而有生育的女性則很少就業。

        第二組女性出生于1898-1923年間,在1920-1945間大學畢業。這一組人中較為年長的一批和第一組很像,結婚率極低;而其余部分則具有高結婚率,并且初婚年齡較低,還會養育很多孩子。在工作和婚育的選擇上,這一組女性很多是一開始會有工作,但當組建了家庭后則會退出勞動力市場。

        第三組女性出生于1924-1943年間,在1956-1965年間大學畢業。在所有組的女性中,這一組女性內部的相似度是最高的。她們展示了類似的抱負和成就,結婚很早,有孩子的比例很高。如果說第一組的女性是成家與立業“二選一”,那么這一組女性就是事業與家庭齊頭并進。并且很多女性即使在養育孩子期間會暫停就業,但在子女長大之后,依然會重回就業市場。

        第四組女性出生于1944-1957年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大學畢業。這一組女性的特點是“先立業再成家”。她們比之前的女性更為重視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對于家庭的重視則相對放松。晚婚、離婚的概率比前面的幾組女性都要高。

        第五組女性出生于1958-1978年間,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這組女性汲取了第四組女性過于重視事業而錯失家庭的教訓,更好地調和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那么,為什么不同時代的女性在事業與家庭之間的抉擇上會具有如此重大的差異呢?關于這個問題,不同學科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例如,社會學家會傾向于將其歸結于社會思潮的變動,政治學家會將其歸結于女性政治權益的變動,而作為經濟學家,戈爾丁則延續了貝克爾的傳統,從女性參與就業和進行婚育的成本和收益角度來對此進行了分析。

        勞動力市場的數據顯示,男性和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可以獲得的回報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或者說,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普遍的女性歧視。如果這種歧視非常強,那么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所能得到的回報就很低,因而從經濟角度看,她們與其去工作,倒不如回歸家庭;而如果這種歧視被消滅了,男女在市場上可以實現同工同酬,那么女性參與就業的激勵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也會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要解釋不同時代女性對事業和家庭權衡的差別,勞動力市場上女性歧視強度的變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

        “貪婪”工作與女性歧視

        為什么在勞動力市場上會存在著女性歧視呢?在戈爾丁之前,主流的解釋大約有兩種。第一種觀點來自于貝克爾,這種觀點將歧視歸結為一種觀念:由于雇傭者不喜歡女性,所以即使女性的實際生產率并不輸于男性,他們也不愿雇傭女性。而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則會被認為是為“口味”(taste)買的單。另一種觀點則來自于著名的勞動經濟學家雅各布·明瑟(Jacob Mincer)——也就是提出教育經濟學中著名的“明瑟收益率”的那位。這種觀點認為性別歧視問題可以由人力資本來解釋?,F實中,由于男女參與的職業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男性參與的職業通常有更高的教育要求,而女性參與的職業對教育要求則較低,因此作為補償,男性的收入就需要高于女性。

        上述兩種觀點哪一種更為正確呢?作為一名務實的學者,戈爾丁還是先從數據入手。她經過分析發現,男女之間的收入差異更多存在于同一職業內部,而非不同職業之間,因此明瑟提出的行業間人力資本差異說似乎并不足以解釋性別歧視。那歧視是不是來自于觀念呢?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么在剛進入職場時,男女之間就應該有顯著的差異。然而,這一點和數據并不相符。數據顯示,在就業的頭幾年,男女之間的收入差別并不大。但是在工作十年之后,這種差別就體現了出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戈爾丁認為,其原因來自于男女之間工作特點的差別。眾所周知,在職場中,工作是“貪婪”(Greedy)的。愿意每天“996”、全天候隨叫隨到的員工會比只愿意“朝九晚五”規律工作的員工獲得更高的報酬。并且,在現實中,“貪婪回報”帶來的回報是非線性的。一個員工如果愿意比另一個員工投入多一倍的時間工作,其所得到的回報將會超過后者的兩倍。不僅如此,那些愿意更多加班的人還能獲得更多的升遷機會,從而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給定這種情況,誰更能勝任“貪婪的工作”,誰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那么,男性和女性究竟誰更勝任“貪婪的工作”呢?一般來說,是男性。這是因為,在傳統觀念下,女性的性別角色被設定為了更為顧家。除了工作外,她們還需要承擔照料子女、處理家務等額外的任務。給定這些任務,女性就很難像男性一樣去“貪婪”地加班和打拼。因此,她們的收入和職業前景就受到了限制。

        應該說,戈爾丁的這個論斷是非常有洞見的。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在招聘女性員工時,都會問她婚育狀況。在同等條件下,幾年內沒有婚育打算,或者子女已經比較大的女性會比較受歡迎。按照戈爾丁的觀點,這就是因為在政府要求同工同酬的情況下,這些女性更容易承擔“貪婪”的工作。

        技術、制度與女性的崛起

        在明白了性別收入差異及其根源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了對女性歧視的消減,以及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覺醒。

        對于美國的勞動力市場,這個問題曾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答案:是“二戰”造成了這一切。其理由很簡單:在“二戰”期間,大量的男性應征入伍,因而原本只雇傭男性的職位只能雇傭女性。在這種情況下,女性別無選擇,只能像男性一樣“貪婪”地工作。這一段經歷不僅喚醒了女性意識,也重塑了勞動力市場。在歷史課本上,講到這個觀點時,通常還會配上那張女性擼起袖子秀肌肉的著名“二戰”宣傳畫,其說服力非常大。

        但是,戈爾丁卻不像一般人那樣輕信這一切。她通過對數據的梳理發現,其實因“二戰”帶來的女性勞動參與率的上升時間很短,主要集中在1944年之后。并且“二戰”結束之后,這些女性就很快回歸了家庭。由此可見,“二戰”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帶來女性意識的全面覺醒,或者說,它的作用只是短暫的。

        既然流行的觀點并不正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覺醒呢?在戈爾丁看來,技術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像洗衣機等家電的發明就讓女性得以從很多家務當中解放出來。這樣,她們需要在家庭事務上投入的精力就少了,因而也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參與“貪婪”的工作。而在所有的技術當中,戈爾丁強調最多的是避孕藥。

        1951年,匈牙利化學家喬治·羅森克蘭茲(George Rosenkranz)和他的同事們合成出了可抑制排卵的激素炔諾酮。最初,羅森克蘭茲是想用這種物質來防止流產,但他很快發現它對于防止女性懷孕更有奇效。于是,避孕藥就這么被發明出來了。1960年,避孕藥通過了美國食藥監管理局的審批,成為了處方藥。不久之后,各州又先后放松了對避孕藥的使用限制,女性由此可以自行根據需要進行購買。

        對于女性而言,避孕藥發明的意義非常巨大。這讓她們可以在享受性愛歡愉的同時,不再擔心意外懷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性解放的發生。對于勞動力市場來說,避孕藥的出現則讓女性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掌握是否要孩子,以及什么時候要孩子。這樣一來,女性不僅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職業規劃,還可以更沒有顧慮地參與“貪婪”工作。

        對于避孕藥引起的“無聲革命”,戈爾丁進行了定量的分析。她發現,對于1970年進入大學的女性,由于當時避孕藥使用的要求還較為嚴格,因此她們中的一半在23歲前已經結婚;而對于1980年進入大學的女性,由于避孕藥已經放開,因此在23歲前結婚的比例就下降到了1/3左右。對應的,后一組女性的勞動力市場參與率也提升了,勞動的報酬也得到了提高。

        除了技術之外,戈爾丁認為制度和法律也是影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的參與和表現的重要因素。比如,她曾經對美國的“最長工作時間法”進行過研究。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很多州出于保護女性權益的考慮,出臺了對女性最長勞動時間的限制。然而,戈爾丁則用數據證明,這種刻意將女性視為弱勢群體來保護的法律雖然從短期看維護了女性的利益,但從長期看,它對于女性的發展則是不利的。其邏輯也非常直觀:這種人為的制度安排事實上固化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從而限制了她們參與“貪婪”工作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后來美國的女性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這些不合理的管制被取消了。

        性別歧視的度量

        既然性別歧視問題對于理解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表現非常重要,那么,應該如何測度性別歧視?

        傳統上,經濟學家們傾向于用一些定量的方法來對此進行測度。比如,貝克爾曾提出了一個“歧視系數”。它用具有相同勞動力的不同人群間的工資的差別來刻畫歧視的狀況。比如,假設某雇主討厭黑人,他雇傭一個黑人的工資是w,而雇傭一個同樣勞動力的白人的工資是w(1+d),那么“歧視系數”d就可以用來刻畫他對黑人的歧視程度。簡言之,如果他愿意支付更高的溢價來雇傭非黑人,就說明他對黑人的歧視就越深。另一個更為復雜的測度的測算方法則是“瓦哈卡-布林德分解”(Oaxaca-Blinder decomposition),它借助于對不同群體之間的工資決定方程的回歸系數來對收入差異的貢獻進行分解,那些不能用所有可能的因素(如教育、經驗)解釋的部分就可以被歸納為歧視。很顯然,如果這部分在總的工資差異中所占比重越大,就說明歧視越嚴重。

        戈爾丁在關于性別歧視的研究中,發明了一種更為直接的做法:讓事實自己說話。在和她丈夫卡茨合作的一篇論文中,他們考察了一項有意思的職業招聘場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交響樂團開始通過“盲演”來挑選演奏者。也就是像《中國好聲音》那樣,招聘者在不看到演奏者的情況下僅根據聽他們的演奏來決定是否錄用演奏者。戈爾丁和卡茨發現,在實行這個制度之后,女性進入復試的概率大約提升了一半,進入最后一輪的概率提升了幾倍。他們發現,在這段時期,全美交響樂團中的女性比例上升了大約1/4,而增量中的1/3可以由“盲演”制度的普及來解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是由于性別因素被排除了。由此也可以反推,在原來的勞動力市場上,性別歧視究竟有多大。

        通過這個研究,戈爾丁不僅為測度市場上的歧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同時,這也為消除歧視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

        技術和教育的賽跑

        在研究女性主題的問題時,教育問題是很難回避的。這是因為對于勞動者而言,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決定因素。因而,在專注于女性主題的同時,戈爾丁也順帶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教育經濟學家。

        在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她曾有大量的論文對教育問題進行了探討,比如《美國的中等教育畢業生:20世紀中等教育的演變與普及》(America’s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 The Evolution and Spread of Secondary School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一文就對美國中等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影響進行了詳細的解讀,而和卡茨合作的《美國高等教育的形成:1890~1940》(The Shaping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90 to 1940)一文則著重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

        在她眾多關于教育的論述中,最為著名的是在其和卡茨在2008年出版的著作《教育和技術的賽跑》(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中的提出的觀點。在這部著作中,他們對教育、技術以及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個有趣的概括。

        具體來說,他們認為:當人們接受更多的教育后,其勞動力將會提升,由此經濟也會出現增長。當然,這里對教育的強調并不是說教育只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事實上他們對于政府治理、產權保護等因素也極為強調。

        在承認了教育對增長的作用之后,他們指出教育與技術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教育的發展也能夠帶動技術的進步,反之,技術的發展將會對教育提出要求,因而會讓社會產生出更多受過教育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術的進步面前,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可以得到的收益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受過更多教育的人的工資會更高。不僅如此,由于受過更多教育的勞動力總是相對稀缺的,因此他們和受教育較少的人之間的工資差異將會不斷加大。因此,如果不同層次教育水平的相對比例保持不變,那么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之間的工資就會變得更加不平等。但是反過來,如果教育可以更為普及,更多人可以用同樣的機會來公平地獲得高質量的教育,那么技術的進步將不僅不會讓不平等擴大,而是會讓不平等縮小。根據這個理論,那么教育的普及就不僅僅像傳統理解的那樣,只是一項對促進增長有效的政策,它同時也會成為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戈爾丁和卡茨對整個20世紀的美國經濟增長,以及不平等狀況進行了考察。他們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致的??偟膩碚f,在前70年中,伴隨著經濟增長,不平等出現了下降,而在后面20多年中,經濟增長的同時卻出現了不平等的上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戈爾丁和卡茨用自己的“教育和技術賽跑”理論對此進行了解釋,認為之所以在20世紀前期,增長會削減不平等,是由于教育的普及,這使得人們的教育水平足以趕上技術增長的步伐,從而讓多數人可以從容應對新技術提出的挑戰;而在20世紀后期,與增長同時出現的不平等上升則是由于教育難以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使得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從技術的發展當中受益。

        對現實問題的探討

        戈爾丁已經77歲,按照一般的職業安排,她這樣功成名就的人物早應該安享晚年了。但作為一名學者,她一直沒有放棄對現實的關注。當各種新問題出現后,她總是會十分敏銳地將它們和自己的研究結合起來,看看這究竟會對自己關注的女性群體產生什么影響。

        她最近關注的問題是“新冠”疫情。在新近發表的論文《理解“新冠”對婦女的經濟影響》(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VID-19 on Women)中,她探討了“新冠”疫情可能對女性勞動力參與的影響。在她看來,疫情可能造成更多的家庭成員需要看護,而從性別分工的角度看,這些任務天然會被安排給女性。從這個角度看,疫情對于女性群體的打擊可能會比對男性群體更大。因而,在政策上,也應該給女性以更多扶持。

        此外,她還對老齡化問題進行了關注。目前,老齡化已經成為了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面對老齡化的挑戰,很多經濟學家開出的藥方是鼓勵生育,用更多新生的人口來對沖人群的衰老。對于這種觀點,戈爾丁并不認同。她在一次訪談中表示,這樣的結果只會讓女性被更多地束縛在家庭工作上,從而讓勞動力市場上的男女不平等表現得更厲害。相比這個方案,她個人更傾向于消除男女在退休時間的差異。她指出,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其實完全有能力、并且有意愿工作更長的時間,但是退休制度卻限制了她們。如果可以放開對勞動力市場上這“半邊天”的退休限制,老齡化問題將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平衡事業與家庭

        在讀完了關于戈爾丁的上述介紹后,我想一定有朋友會問:戈爾丁為女性奔走呼喊了數十年,并一直致力于讓女性可以在事業和家庭之間進行平衡,那么,她自己做到了這一切嗎?她的人生幸福嗎?關于這兩個問題,答案都是肯定的。

        雖然在事業上,戈爾丁顯然是一名“貪婪”的工作者,但與此同時,她并沒有耽誤自己的愛情和家庭。在擔任NBER系列報告的主編期間,她因工作原因結識了小他13歲的勞倫斯·卡茨。然后,他們開始相愛、約會,并最終跨越年齡的界限走到了一起。在一個訪談中,戈爾丁曾經向記者追憶過這段歲月,并十分幸福地說,在她和卡茨之間,有一個暗號,將“國民經濟研究局”稱為“國民經濟浪漫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omance)?,F在,她和卡茨都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每天在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從這個角度看,他們似乎已經找到了平衡事業與家庭的好辦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久久久99久久久国产自输拍_97se亚洲综合一区二区_久久久久久久久一本门道_99re视频热这里只有精品38
        <b id="btjrb"><listing id="btjrb"></listing></b>

        <thead id="btjrb"><menuitem id="btjrb"><font id="btjrb"></font></menuitem></thead>